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

Chomsky與他的臺灣觀察

Chomsky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在語言學,並且非常優越。他大學與研究所在Princeton,博士在哈佛拿的,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表其在語言學界影響深遠的大作。

然而,真正讓他的名聲傳播到整個歐美的知識界與運動界,則是他的政治評論。對很多美國的狂熱民族主義這(可比照中國的糞青)來說,Chomsky就是個反美的大將,所以常會有出版社出他的書時說Chomsky是「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先鋒」。這個說法其實不太準確。Chomsky實際上是對國家機器與企業財團資本勢力的權力與作為進行批判。這雖然出自於Chomsky自幼就受到20與30年代的美國工人與進步運動的影響,日後成為「無政府主義」的價值觀有關,但他並不是以教條式的在以某種主義或單一理論去亂罵亂叫。


反之,他幾乎完全是出自於常識與邏輯在剖析美國政府的種種「自相矛盾」的作為,也就是,「說一套,做一套」的美國政府。一邊說要堅持自由,一邊卻在以各種方式去箝制公共輿論的形成。一邊說要堅持民主,卻在世界各地支持極權政府(包括,當然,蔣家國民黨政權)。

因為Chomsky不是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地理或人類學者,因此他在撰寫相關的議題時,不會掉書袋,不會寫一大堆常人不熟悉的理論與術語。但也因為他的批判力道很強,Chomsky的標準很簡單,一貫性(有沒有矛盾),以及對事實的掌握。而這些事實其實往往都是有被報導過但卻被淡化處理,或眾人在熱衷於媒體製造出的議題焦點之外的關鍵事物。

也就是說,Chomsky幾乎不曾寫過別人沒寫過的東西,只是他很有智慧地將事情連貫起來做出精準的分析。也因此,他對政治上的分析,全部都是二手資料,他仰賴大量的其他社科學者的研究成果來做出他的分析。

這是優點也是缺點,優點是他的政治作品淺顯易懂,並且只要邏輯稍微有點概念的人,都可以更有智慧地吸收世界政經大事,而免於被特定政媒勢力誤導。

缺點則是,Chomsky常常會在一手研究出現錯誤時,基於那些資料而做出誤判。

你可以說Chomsky基本上是支持人民的、支持民主的(直接民主)、支持自由的;反對霸權的、反對侵略的(而不是任何戰征都反對的純和平主義者)、反對極權的。

他在擅長的領域上是非常強悍的,包括美國與北約國家的軍事行動、美國國內的貧富差距、資本主義國家與媒體工業的反動、拉美、中東、非洲。並且,更重要的,是知識份子面對權力的批判態度與方法。

這讓Chomsky幾乎是北美大學校園裡的青年知識份子中,知名度最高,閱讀率也最高的公共知識份子。在北美的校園裡,只要是稍微關心公共事務的學生,不論是左派或右派,無人不知Noam Chomsky。

Noam Chomsky是當代知識份子的典範的意義在於他對行動與實踐的不遺餘力,不僅對學生運動長期支持,與毫不鬆懈的公共論述的書寫,從反越戰運動一路到反美伊戰爭,Chomsky越戰越勇,這更比照出多數當代知識份子的虛無、不負責任、把社會的栽培與知識文化權力的壟斷的自私與懦弱。

但是,前面有提到,Chomsky的弱點就在於他不是社科學者,而亞洲區域更是他最不熟悉的地方。若是認真的Chomsky讀者,要在他出版的書籍中要找到Taiwan或是China,幾乎是鳳毛鱗角。提到Taiwan就是講經濟發展模式(亞洲四虎,發展型國家如何不服從市場至上的的模式來成功)、偶爾講一下蔣政權與美國CIA的狼狽為奸(但都是條列出一堆國家中的一個,只是帶過)、偶爾提一下民主經驗。

提到China則不外乎中國對東突、圖博的控制與殖民,或中國發展模式又不符合美國的華盛頓共識,少之又少,也都是當做簡單舉例來帶過。

總而言之,Chomsky對當代知識份子與政治界的影響仍然是深遠廣大的,他的批判姿態,他不斷以事實與精湛分析解剖美國霸權,並普及化了這樣的知識與見解,這是偉大的貢獻。就連被他所批判最力的媒體中的「New York Times」,也說「Noam Chomsky是當代最重要的知識份子,只是我們不明白為甚麼」。他也是當代被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著作,引用數量最高,最多的學者。

只是,Chomsky不是神,他有他的局限,尤其是他無法親身做一手研究的議題,而其中又以亞洲為最。

因此,他對臺灣問題的看法,有他的誤差,也有他的障礙。Chomsky也非常有學者風度,若在演講時有人以事實、數據與邏輯指出他的錯誤,他也會毫無身段地致歉,修正。很顯然,在這場清大的演講中,沒有臺灣的學者或學生或任何聽眾表示出異議。

今天對全球的進步知識份子的影響力最鉅的Noam Chomsky,講出了對臺灣這麼不準確的分析(單就統獨方面的知識),身為臺灣人,我們應該要問的是,我們自己究竟在世界上怎麼說自己的國家?我們究竟給了他人甚麼樣的印象?我們的政府與政治人物究竟怎麼跟世界在自我介紹?我們的國家究竟在世界上又以哪些作為來定義我們自己?

在急著給別人扣帽子之前,先想想我們自己到底讓別人怎麼認識我們。

而我們又可以怎麼做,
讓世界上的良心們,這些偉大的知識份子們,站在我們這一邊?




杭士基:台灣討論或宣布獨立 會製造紛爭

【李坤建/竹市報導】中國時報 2010.8.11
世界知名語言學者與政治社會思想家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杭士基教授,十日應清華大學邀請以「刺激的匱乏:尚待努力的課題」為題發表演講;他認為台灣目前不適合宣布獨立,討論或宣布獨立都會製造許多紛爭,應保持現狀,兩岸內部的問題自行解決,對兩岸才不致產生巨大變化。

演講前,清大先頒授名譽語言學博士學位,並聘任為榮譽特聘講座,以尊崇他長久關懷弱勢族群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。

杭士基昨天也對兩岸發展闡述自己的觀察,他說,台灣的經濟其實並不完全依附中國大陸,台灣的科技研發能力、文化及科學都優於對方,台灣人民對自己的未來不必太過於悲觀。

至於兩岸簽訂ECFA,他認為現階段對誰有利還看不出來,必須長期觀察,他舉美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簽訂經濟架構條例為例,也是到後來才知對誰有利。

杭士基勉勵清大學生說,做學問應秉持科學精神,不輕信嘗試性的回答,對於任何一般人視為顯而易見或是理所當然的現象都應有所質疑,「勇於挑戰眼見為憑的事物」,是他一貫堅持的態度。

杭士基演講時指出,「刺激的匱乏」理論係指幼童出生後,從父母身上習得語言的經驗是很有限的,幼童為何能在語料證據相對貧乏的情形下,日後長成後能輕易的掌握和操控複雜的母語?他表示「這是基因使然」,因兒童成長過程依賴先天的機制,而不是單靠所接觸的特定語料來確立自己的語法規則,語言學習到了青少年階段後逐漸趨緩。

清大校長陳力俊表示,杭士基教授被尊稱為現代語言學與認知科學之父,他主張的「普遍語法」概念,也一反行為學派的看法,認為兒童學習語言皆有所本,引發心理學界革命性的變革。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mainland/0,5245,50504468x112010081100180,00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